今年一季度,我市工业投资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市完成工业性投资84.0亿元,同比增长38.4%,占全市全社会投资35.3%,超全省平均水平34.1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全省第二,其中技术改造投资完成61.4亿元,同比增长31.9%,超全省平均水平23.7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全省第五。取得这些成绩,主要得益于以下五方面:一是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不动摇。市委、市政府着眼于推进全市经济、社会、民生全面发展,以“五年总量翻番、再造一个资阳”为发展目标,提出了“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抓项目”的总体要求和“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发展路径,推动资阳工业经济加快发展。今年初,市委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李佳书记将突出抓好工业经济发展作为2014年首要工作,全忠市长提出了做强工业支撑、坚持项目带动的工作要求;面对近期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市委2月召开工业发展大会,站在千亿新平台上进一步谋划我市工业发展,为我市工业投资工作指明了方向。二是得益于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合作。始终坚持充分开放为首要路径,通过招商引资、招大引强不断引进增量,促进我市工业发展壮大。今年2月全市召开投资促进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围绕“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抓项目”的总体要求和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工作目标;3月全市召开工业经济暨工业项目推进会,荣木副书记提出了整合“工业团队”和“招商团队”两大资源,建立联动机制的安排部署,涌涛副市长提出了加强工业和招商工作的有机结合,协调推进工作开展的要求,全市工业招商引资取得了明显成效,四川现代、百威英博、加多宝、韩国相信制动等一大批境内外500强、跨国公司和知名企业入驻资阳。三是得益于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扶持和发展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为我市工业投资提供强有利的支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四川现代投资建设的商用车项目,总投资126亿元,可年产商用车70万辆,目前项目首期17万辆即将量产,将为我市乃至整个西部车产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四川现代汽车配套零部件生产基地项目着眼于为四川现代提供配套服务,将吸引一大批国内外知名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入驻资阳,进一步加快我市车产业及上下游配套产业发展步伐。四是得益于中小微企业的集群发展。按照李佳书记提出的“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发展思路,突出抓好中小微企业集群发展。着力打造浙粤节能产业园、简阳贾家中小企业园、安岳县电子产业园、乐至骏富科技产业园等特色中小企业园区,园区新入驻企业不断增加,项目建设现场热火朝天,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五是得益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保障的工作作风转变。始终坚持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来改进我们的工作,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为更好的服务企业,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做好2014年市级领导联系产业企业园区工作的通知》,对“1+4+2”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特色园区实行市级领导联系制度,我委制定了工作计划,务求形成推动企业发展、项目建设合力,全面提升我市工业发展水平。为抓好工业投资工作,我委坚持以“五围绕”为重点,狠抓工业项目的投资与建设。一是围绕主导产业,狠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按照市委、市政府“投资拉动、产业支撑”着力重点,围绕造车和食品、医药、纺织、建材及节能、天然气“1+4+2”主导产业做文章,着力推进四川现代汽车配套零部件生产基地、新南骏汽车产业园、禾邦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等优势产业集群;重点推进南车共享数字化铸造工厂示范工程项目、百威英博西南(资阳)啤酒生产基地项目等行业重点项目建设,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二是围绕技术改造,狠抓技术水平提升。始终坚持以技术改造带动产业,拉动工业投资增长。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进一步扩大产能、提升技术水平、优化产品结构。我们按照“三个量化”、“三个倒排”要求,重点强化了对海大集团高性能低滚动阻力轮胎技改项目、帝王年产10万套亚克力卫生洁具生产线扩能项目等重点技改项目的管理,落实了项目联系工作机制,定期深入项目现场了解项目推进情况,协调解决推进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全市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三是围绕产业培育,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继续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以机车产业园、四川现代汽车配套零部件生产基地、四海食品产业园、资阳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简阳贾家中小企业园、安岳县电子产业园等重点园区为载体,鼓励企业入驻园区,加快产业关联发展、配套发展步伐,提高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推动集群发展。四是围绕开放合作,深入推进大招商活动。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招商引资、招商选资、招大引强”发展战略和整合“工业团队”和“招商团队”两大资源的工作要求,市经信委与市投资促进局建立了联动机制,研究策划了行业招商工作重点和主攻方向,充分利用西博会、珠洽会等招商引资平台,组织企业对接世界和中国500强、大型国企和知名企业,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五是围绕优化服务,强化要素保障。深入企业调研,开展重点工业项目用地需求、资金需求、新开工和竣工项目的专项调查,加强与职能部门协调,做到把握形势、提早谋划、协调充分;加强资金筹措力度,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努力缓解工业投入资金短缺问题;妥善处理土地紧缺问题,解决项目建设存在的“等地等证”现象,促进项目早开工、快建设;狠抓项目建设的水、电、气、运等要素保障,全方位、多角度为企业服好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