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在全省率先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找准企业科技需求“接口”
专家团队“一对一”上门服务
企业自身科研能力有限,因与高校信息不对称,导致无法获取最新科技支持;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成果数量众多,却与有技术需求的企业“对不上号”。如何才能让企业与科研院所成功“牵手”呢?如何才能让高校的科研资源进入企业、真正为企业发展服务呢?
为破解这一难题,今年初,我市在全市范围实施四川工业产业专家服务试点工程。期间,市科技部门根据企业需求,组织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团队对企业进行“把脉”,“一对一”提供技术服务。目前,专家团队已对我市近20家企业提供了40余项技术服务。
企业技术需求旺
我市率先将高校智力资源引入企业
“应该采用哪种新材料才能提升轴瓦的耐磨性?”5月6日上午,在恩比贝克飞虹汽车零部件(四川)有限公司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副总经理蒲彩平向来访的高校专家请教“秘籍”。为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恩比贝克瞄准了含金量最高也是研发最困难的领域——轴瓦的耐磨性。提高轴瓦的耐磨性,新材料的选择就显得至关重要。
然而,与恩比贝克需要技术帮扶不同,位于安居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安居华能却急需专家在企业未来发展方向上“指点迷津”。2012年,安居区华能机械有限公司销售额近亿元,但行业内同质化竞争十分激烈,“要想提升企业效益,简单依靠扩大生产规模已经不太现实。”华能机械董事长邹功全告诉记者,企业需要在机械破碎行业中尽快寻找到一个“突破点”,但这并非易事。
然而,像恩比贝克、华能机械这样面临技术和发展瓶颈的企业,在全市并非个案。据一份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市规模以上机械工业企业近50家,普遍存在自主研发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偏弱等问题。
为加快推进全市工业企业发展,在市委六届五次全会上,我市提出了要以工业强市为主导,大力实施“产业壮大”计划,加快建设具有遂宁特色的现代产业高地。加快培育锂电、天然气化工、机电和电子信息等四大主导产业,力争将我市打造为成渝经济区重要的锂电产业基地、天然气精细化工产业基地、机电产业基地和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
如何破解企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如何让高校的科研成果顺利进入企业并转化为生产力?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以技术需求为导向,切实服务“产业壮大”计划呢?市科知局局长杜云志告诉记者,针对我市工业产业发展现状,市科知局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四川工业产业专家服务试点工程。通过重点依托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四川机械设计研究院等高校科研机构,组建机械制造专家团队。“我们在全省率先将高校的科研成果引入企业,为企业破解技术难题、拟定创新战略发展规划,推动企业发展壮大,从而切实为实施‘产业壮大’计划提供科技支撑。”
专家上门技术服务
制定制度让服务“不走样”
市科知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市科知局分年度与相关院校的研发服务团队或大学科技园等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由院校按要求推荐并选派相关领域的优秀专家。
“首先要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该负责人告诉记者,进入专家团队的必须要具有扎实的相关产业领域专业知识,较强的研发能力、工作责任心,能牵头或参加与相关产业领域相关的科研活动;能与企业联合承担实施新产品、新工艺研发项目,“最重要的是,他(她)能携带成果、项目到企业转化,而且能够长期、经常性地深入企业开展工作。”
为了确保专家团队为企业的技术服务“不走样”,市科知局制定了高校专家团队的管理制度。明确规定,专家团队每年服务企业10家以上,提供企业可采纳建议10条以上,解决企业技术难题5项以上,协助5家以上企业建立技术创新发展规划,引进科技成果5项以上;团队的每名专家每年到企业指导不少于4次,每次不少于2天。
在杜云志看来,专家团队走进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分析和研究企业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协助企业制定技术发展战略。同时,利用派出单位的科研、人才等优势,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联合攻关,帮助企业技术研发、解决产业重大共性技术问题。